乐普·健康丨秋分时节,您的心脏还好吗?

“暑退秋澄转爽凉,日光夜色两均长。”《中国天文年历》显示,9月23日15时50分迎来“秋分”节气,意味正式“入秋”。最近,很多健康媒体都在传这样一则消息:“9月23日秋分过后,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、最频繁的时候,要谨防心血管疾病的爆发。”这种说法有科学性吗?

“这种说法并不夸张,秋分过后,昼夜温差大,一天中的气温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摄氏度,的确是心血管疾病易发的阶段。”专家指出,“预计这期间心血管患者人数会比平时增长15%-20%。一旦出现闷、慌、痛、喘或是大量出汗的现象,要引起警惕,及时就医。”

秋分时节心脑血管病易爆发

众所周知,时节交替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,秋分时夏秋交替的时间段也是此病的爆发期。这段时间昼夜温差大,最受影响的就是血压。据了解,人体本不怕炎热,更不惧严寒,怕就怕一冷一热这么折腾,会导致很多人中风、心梗、甚至猝死。

专家表示,很多人夏天的时候血压控制得很好,按时按量服用药物的同时都能保持稳定,但一到夏秋交替阶段血压就频频升高,这是因为血管对气温的变化非常敏感,在高温下,它处于舒张的状态,一旦遇到温度骤降的情况,血管就会收缩,导致管腔狭窄,容易引起血管痉挛和血压波动,给心脏带来极大的负担。夏秋交替的时节,气温忽上忽下,这种交替的冷热更会引发多种心脏疾病。冷环境下,血管会收缩,而热环境下,人体水分流失较多,导致血管有效循环量减少,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。

秋分后时刻关注血压

“心血管病人在秋分后,最好不要让自己的身体处于温差较大的环境下。” 专家说,虽说“春捂秋冻”,但心血管病人和有相关家族史的人不宜这样。此外,这个阶段感冒多发,若上述人群不小心肺部感染,则免疫力下降,也会引起各种心脏疾病,因此平时应注意保暖,并积极锻炼加强体质。

专家建议,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坚持测血压。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,最好早晚各测一次血压。其次关注心血管病发先兆。一些心血管病发作之前是会有一些预兆的,如心梗发作前会有胸闷、暂时心绞痛的症状;而中风之前会突然晕眩、说话困难、短暂的眼前发黑等。总结起来就是,一旦出现闷、慌、痛、喘或是大量出汗的现象,要引起警惕,及时就医。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,心血管患者切忌擅自停药。”单独外出时,身边也要带一些必备药物。

稳定血压有五招

心血管病人要稳定血压,可以从五方面入手。

一是吃得润一点。冬瓜、萝卜、藕、洋葱、海带、蘑菇、木耳、芹菜、香蕉、苹果这10种食物有稳定血压,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,可以搭配着吃。

二是揉得勤一点。早晚温差大会造成压差不稳,如果这时勤按揉头颈部,可以防止血压突增。

三是喝得多一点。这个时候稳定血压除了按揉穴位外,还可以多喝点茶。比如适当选用荷叶、金银花泡茶,能清热解毒稳定血压。

四是睡得早一点。秋分后一般容易感到疲乏,要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,这段时间如果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现血压不稳,引发心血管疾病。晚上11点到凌晨两三点,是最佳睡眠时间。

五是穿得暖一点。早晚最好要加一件外衣,一定护好脖子、后背、脚部这些血管最丰富的地方,降低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。